•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最早刊行于民国时期,共23期22册,16开本,约5600页,图版逾千幅。1930~1945年,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篪、王壁文等一大批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先后调查了全国15个省220多个县的历史遗构,测绘、调查、摄影了2000多个建筑,对唐、宋、辽、金代的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晋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实物资料;在文献典籍整理方面,他们对浩瀚的古籍进行考辨源流,对中国建筑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为他们后来的研究工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成果全面反映在《汇刊》上,是我国一笔极其重要的文化财富。本版为简装本。2006年版获"中国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
作者:中国营造学社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报社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定 价:¥980.00 优惠价:¥ 686.00
默认:
  • 商品详情
  • 商品评价(0)
  • 版  次:1 内文页码:5760 千 字 数 :3200000
    印刷时间:2016-04-30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字  数:3200000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3041492
    所属分类: > 图书馆 > 科技类 > 建筑类

    作者简介


    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篪、王壁文等一大批学社同仁,先后调查了全国15个省220多个县的历史遗构,测绘、调查、摄影了2000多个建筑,对唐、宋、辽、金代的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晋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实物资料;在文献典籍整理方面,他们对浩瀚的古籍进行考辨源流,对中国建筑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内容简介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最早刊行于民国时期,共23期22册,16开本,约5600页,图版逾千幅。1930~1945年,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篪、王壁文等一大批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先后调查了全国15个省220多个县的历史遗构,测绘、调查、摄影了2000多个建筑,对唐、宋、辽、金代的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晋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实物资料;在文献典籍整理方面,他们对浩瀚的古籍进行考辨源流,对中国建筑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为他们后来的研究工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成果全面反映在《汇刊》上,是我国一笔极其重要的文化财富。本版为简装本。2006年版获"中国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

    目录


    (共七卷二十三期二十二册,另附总目一册) 第一卷第一冊中文目錄 插畫 宋李明仲先生像 專著 中國營造學社緣起 中國營造學社開會演詞 Inaugural Address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李明仲八百二十周忌之紀念 明仲之時代 明仲之家世及經歷 明仲之建設 營造法式之成書與其價值 明仲之人格 附錄一 李明仲畫像之意匠 附錄二 祭文 附錄三 徵求宋李明仲逸書遺跡啟事 李明仲先生墓誌銘 李明仲先生補傳 書評 A Chinese Treatise on Architecture 英葉慈博士營造法式之評論 Writings on Chinese Architecture 英葉慈博士論中國建築 校勘 仿宋重刊營造法式校記 甲 校記 乙 補諸書記載二事 丙 以宋李誡木經與營造法式互校 徵求 徵求營造法式佚存圖籍啟事 介紹 營造法式印行消息 甲 印行緣起 乙 發售簡章 社事紀要 (1)十八年六月三日致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函 (2)同年七月五日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覆函 (3)同年八月九日致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函 (4)同年十月三十一日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來函 (5)同年十一月十日致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函 (6)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覆函 第一卷第二冊中文目錄 插畫 王觀堂先生涉及營造法式之遺劄 論著 元大都宮苑圖考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宮闕制度 第三節 諸作及鋪設 第四節 太廟及社稷壇 第五節 工料之特色 第六節 經始設計之工師名匠及工官 第七節 河流 第八節 宮殿軼名 第九節 與遼金制度之比較 第十節 餘錄 校勘 葉慈博士據永樂大典本法式圖樣與仿宋刊本互校記 附:譯文及北平圖書館館刊記事 講演 伊東忠太博士講演支那之建築 一 研究支那建築之動機 二 建築之使命 三 支那建築之特色 四 紫金城與雲岡石佛寺 五 支那建築研究 六 現代建築與支那建築 隋唐宋明之建築名家 譯業 建築中國宮殿之則例 社訊 社事紀要 (1)第一次工作報告 (2)建議購存宮苑陵墓之模型圖樣 (3)歡迎日本伊東博士 (4)本社名義確定 本社收到寄贈圖書目錄 前期彙刋校記 第二卷第一冊中文目錄 圖樣 圓明園遺物 萬方安和模型與遺跡 遠瀛觀之過去與現在 安佑宮殘甓 文源閣殘石 乾隆禦題生春詩圖 專著 圓明園遺物與文獻 (附圓明園大事年表) 罹刼七十年紀念述聞 一、圓明園建築與西洋教士 二、英法聯軍之役圓明園之被掠與焚毀 三、述近出關於圓明園之各種資料 四、論保存圓明園及其它諸殘跡 營造算例 營造算例印行緣起 歇山廡殿斗科大木大式做法 大木小式做法 大木雜式做法 簿錄 圓明園匾額清單 本社收到寄贈圖書目錄 譯叢 乾隆西洋畫師王致誠述圓明園狀況(附法文) 書評 營造辭匯纂輯方式之先例 甲、工業字解(建築之部)緒言 乙、日本建築辭匯弁言及凡例 丙、工業大辭書凡例 丁、英和建築語彙編纂顛末概要 校勘 任啟運宮室考校記 轉載 英錫寇克氏介紹本社匯刋之傳單(附英文) 本社紀事 一、圓明園遺物文獻之展覽 二、琉璃瓦料之研究 三、編訂中之營造辭匯 四、整理故籍之提要 五、勘驗報告紫禁城南面角樓城台修理工程 第二卷第二冊中文目錄 圖樣 熱河普陀宗乘寺誦經亭 仿建木模型 遺物全形 藻井 內簷裝修 內簷上部 熱河普陀宗乘寺誦經亭工程圖 平面圖 上層平面圖 半面正面圖 中央高部斗科木架平面四分之一平面圖 專著 仿建熱河普陀宗乘寺誦經亭記/1 附錄一 合同(附英文原文)/5 附錄二 藍圖目錄/8 附錄三 做法/12 附錄四 承造及各作領袖人之略曆/19 參觀日本建築術語辭典編纂委員會紀事 營造算例 土作做法 發劵做法 瓦作做法 大式瓦作做法 石作做法 石作分法 書評 法人德密那維爾氏評宋李明仲營造法式(附法文) 譯叢 英人愛迪京氏中國建築(附英文) 本社紀事 古瓦研究會緣起及約言 寄贈書目 第二卷第三冊中文目錄 插圖 梁任公先生題識營造法式之墨蹟 專著 工段營造錄 識語 水準 土作 大木作 折料法則 斗科 施工程式及分工 木材比重 搭材作 瓦作 磚作 琉璃瓦科 石作 裹角法 頂 裝修作 橋樑做法 雕鑾 琉璃影壁 銅鐵作 油漆作 畫作 裱作 花樹 宮室釋名 陳設作 附:揚州畫舫錄涉及營造之紀述 校記 營造算例 發券做法 橋座分法 琉璃瓦料做法 書評 園冶識語 追加 (美國亞東社會月刋)建築中國宮殿之則例(英文版) 更正 乾隆朝西洋畫師王致誠述圓明園軼事(法文版) 本社紀事 一、十九年度本社事業進展實況(附英文) 二、本社二十年度之變更組織及預算 三、建議請撥英庚欵利息設研究所及編制圖籍(附英文) 第三卷第一期中文目錄 朱桂辛先生六十造像 論著 法隆寺與漢六朝建築式樣之關係/1 一、緖言/1 二、高勾麗古墓壁畫/3 三、六朝石窟及其它遺物/6 四、漢代遺物及其表現之建築式樣/10 五、結論(漢至隋唐間枓栱之變遷)/16 注/21 譯者補注/24 玉蟲廚子之建築價値並補注/61 一、 緒言/61 二、 玉蟲廚子之建築特質/62 三、 玉蟲廚子上部宮殿之式樣/70 四、 結言/72 我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75 舊京發現歧陽王世家文物紀事/115 哲匠錄/125 第一 營造/126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63 社員通訊/179 劉士能論城牆角樓書/179 闞霍初報告樂浪發掘漢墓近聞/181 本社紀事/183 第三卷第二期中文目錄 論著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1 緒言/7 一、總論/10 二、寺史/14 三、現狀/22 四、山門/29 五、觀音閣/49 六、今後之保護/88 附錄 王於陛獨樂寺大悲閣記/91 王弘祚獨樂寺記/91 薊縣觀音寺白塔記 梁思成/93 日本古建築物之保護 關野貞/101 哲匠錄(續)/125 第一 營造/126 本社紀事 第三卷第三期中文目錄 論著 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 劉敦楨/1 一、 引言/1 二、 智化寺沿革/3 三、 寺之配置/13 四、 如來殿萬佛閣/27 五、 結論/67 大唐五山諸堂圖考 田邊泰著 梁思成譯/71 一、序言/71 二、沙門義介傳/73 三、大唐五山諸堂圖之形式及內容/78 四、大唐五山諸堂圖中之建築圖探討/80 五、大唐五山諸堂圖與日本禪刹之源流/84 六、結論/85 哲匠錄(續) 梁啟雄/91 第一 營造/92 雜俎 社長朱桂辛先生周甲壽序 瞿兌之/121 大壯室筆記 劉敦楨/129 兩漢第宅雜觀/129 兩漢道路(附渴鳥噴水)/144 漢長安城及未央宮/147 辯輟畊錄“記宋宮殿”之誤/170 琉璃窯軼聞/173 本社紀事/178 甲、 社內事件/178 (一)呈請敎育部立案文/178 (二)編訂營造書目提要/179 (三)本社徵求梓人遺制消息/179 (四)刋行蘇州姚氏營造法源/180 乙、 協助社外事件/181 (一) 保收洪承疇故宅 (二) 成立圓明園遺址保管委員會 第三卷第四期中文目錄 論 著 寳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 梁思成/1 一、行程/1 二、寺史/8 三、大殿/19 四、結論/51 開封之鐵塔 龍非了/53 緒言/53 鐵塔歷史之考察/55 鐵塔曆劫經過之考察/58 鐵塔之材料與構造/62 鐵塔之構成尺度/65 鐵塔之安定度之考察/68 雜 俎 故宮交淵閣樓面修理計畫 蔡方蔭 劉敦楨 梁思成/78 琉璃釉之化學分析 葉慈著瞿祖豫譯/88 平郊建築雜錄 梁思成 林徽音/98 一、臥佛寺的平面/100 二、法海寺門與原先的居庸關/105 三、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龕/107 大壯室筆記 劉敦楨/111 西漢陵寢/111 東漢陵寢/120 通 訊 伯希和先生關於燉煌建築的一封信 梁思成/123 本社紀事/130 緘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報告社務實況/130 二十一年度上半期工作報告/131 專 件 梓人遺制 薛景石著 朱啟鈐 劉敦楨校釋/135 第四卷第一期中文目錄 論著 營造法式版本源流考 謝國楨/1 福清二石塔 艾克著 梁思成譯/15 萬年橋述略 劉敦楨/22 上 總說/22 下 工程/29 牌樓算例 劉敦楨校編/39 緒言/39 第一 木牌樓/48 四柱七樓大木分法/48 四柱九樓大木分法/51 附:沖天式四柱三樓雲罐分法/53 附:圓明園淸凈地牌樓如意斗栱料例功限/53 附:牌樓搭材作料例功限/55 第二 石牌樓/55 三間四柱火焰牌坊分法/55 五間六柱十一樓牌樓分法/60 第三 琉璃牌樓/67 三間四柱七樓琉璃牌樓/67 哲匠錄(續) 梁啟雄/83 第一 營造/83 雜爼 明代營造史料 單士元/116 引言/116 一、工部組織沿革述略/117 二、內府與營造/118 三、工匠供役法/120 四、徵用夫役法/128 五、木料之來源及采木官/132 覆艾克敎授論六朝之塔 劉敦楨/138 本社紀事 一、 營造法式新釋/148 二、 校勘故宮本及文津閣本營造法式/148 三、 匯刋出版愆期/149 第四卷第二期中文目錄 論著 正定調查紀略 梁思成/1 緒言/2 紀遊/3 紀古建築/14 明長陵 劉敦楨/42 哲匠錄 梁啟雄/60 雜爼 題姚承祖補雲小築卷 朱啟鈐/86 明代營造史料 單士元/88 萬歷朝重修兩宮/88 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 劉敦楨/100 一、史料整理之經過/100 二、重修前之圓明園/104 三、重修之背景/118 四、工程/126 本社紀事 (一)河北省境內古建築之調查/156 (二)樣式雷世家考之編輯/156 (三)圓明園史料之彙集/156 (四)哲匠錄及明代史料/156 (五)本社經費狀況報告/157 第四卷第三、四期合刊本中文目錄 論著 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 梁思成 劉敦楨/1 一、紀行/2 二、華嚴寺/7 略史/7 薄伽敎藏殿/16 海會殿/53 大雄寳殿/64 三、善化寺/77 略史/77 大雄寳殿/84 普賢閣/103 三聖殿/111 山門/126 東西朶殿/134 東西配殿/136 四、結論/137 五、附錄/162 大同東門南門西門城樓/162 鐘樓/166 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 林徽音 梁思成 劉敦楨/169 緒言/171 一、洞名/174 二、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177 三、石窟的源流問題/185 四、石刻中所表現的建築形式/186 (一)塔/186 (二)殿宇/194 五、石刻中所見建築部分/195 (一)柱/195 (二)闌額/198 (三)斗栱/198 (四)屋頂/199 (五)門與栱/199 (六)闌幹及踏步/200 (七)藻井/200 六、石刻的飛仙/202 七、雲岡石刻中裝飾花紋/205 八、窟前的附屬建築/210 九、結論/214 哲匠錄(續) 梁啟雄/219 第二 疊山/221 雜俎 明代營造史料 單士元/259 明王府制度/259 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續) 劉敦楨/271 五、材料/271 六、工費/285 七、勘估與監修/295 八、停工原因/298 九、停工後軼聞/312 補記/316 本社紀事 (甲) 實物之調查/340 (乙) 編印及史料之搜集/341 (丙) 古籍之整理/342 (丁) 雜項/342 第五卷第一期中文目錄 趙縣大石橋 梁思成/1 一、 緒言/1 二、 安濟橋/3 三、 永通橋/13 四、 濟美橋/16 附錄一 安濟橋券壁刻字鈔錄/18 北券北壁刻字/18 北券南壁刻字/20 南券南壁刻字/22 附錄二 光緖趙州志所載安濟橋永通橋文獻照錄/24 安濟橋銘/24 安濟橋詩/25 古橋仙跡/28 詠安濟橋/28 安濟橋有感/28 安濟橋詩/29 重修大石橋記/29 雜考/29 永通橋詩/30 重修永通橋記/30 石軸柱橋述要(西安灞滻豐三橋) 劉敦楨/32 一、 緒言/32 二、 灞橋/44 三、 滻橋/51 四、 豐橋/52 附記 穴居雜考 龍非了/55 一、 緒言/55 二、 我國古代穴居/57 三、 四裔之穴居/69 四、 近代黃河中游之穴居/74 明代營造史料 單士元/77 營造中之班軍/77 修理故宮景山萬春亭計畫 梁思成 劉敦楨/85 附錄 景山五亭應補修名件表/89 一、 萬春亭/89 二、觀妙亭/90 三、輯芳亭/91 撫郡文昌橋志之介紹 劉敦楨/93 文昌橋志/95 續修文昌橋志略/96 修文昌橋志略/96 續修文昌橋志/96 存素堂入藏圖書河渠之部目錄 朱啟鈐/98 緣起/98 書目第一集/99 第五卷第二期中文目錄 漢代建築式樣與裝飾 鮑鼎 劉敦楨 梁思成/1 屋頂/8 枓栱/13 柱及礎石/17 門窗與發券/18 平坐及欄幹/19 台基/20 牆壁穹窿/22 裝飾雕刻/23 定興縣北齊石柱 劉敦楨/28 一、地點/29 二、略史/31 石柱之起原及建立經過/32 建立年代/37 柱上銘刻/39 建立後史料/40 三、石柱式樣之檢討/42 四、詳部結構/46 蓮座/47 柱及蓋版/47 石屋/48 五、柱之保存意見/53 附錄/55 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55 石柱功德題名/59 石屋墨筆功德題名/60 沙丘寺碑/61 定興縣誌金石志/62 沈曾植跋/63 泉州印度式雕刻 庫瑪拉耍彌著 劉致平譯/67 哲匠錄(續) 劉儒林/75 第三 攻守具/75 東西堂史料 劉敦楨/106 明代營造史料 單士元/116 明代社稷壇/116 (一) 首建時期及其規制/117 (二) 攺建時期/119 (三) 建享殿拜殿/122 本社紀事/127 第五卷第三期中文目錄 杭州六和塔複原狀計畫 梁思成/1 一、 略史/2 二、 現狀/3 三、 原判之推測/4 四、 施工概略/8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 林徽因 梁思成/12 汾陽縣 峪道河 龍天廟/13 汾陽縣 大相村 崇勝寺/19 汾陽縣 杏花村 國寧寺/23 文水縣 開柵鎮 聖母廟/24 文水縣 文廟/26 汾陽縣 小相村 靈岩寺/27 孝義縣 吳屯村 東嶽廟/29 霍縣 太淸觀/31 霍縣 文廟/32 霍縣 東福昌寺/33 霍縣 西福昌寺/35 霍縣 火星聖母廟/36 霍縣 縣政府大堂/37 霍縣 北門外橋及鐵牛/38 趙城縣 侯村 女媧廟/39 趙城縣 廣勝寺下寺/41 趙城縣 廣勝寺上寺/46 趙城縣 廣勝寺 明應王殿/53 趙城縣 霍山 中鎮廟/54 太原縣 晉祠/57 結尾/66 易縣淸西陵 劉敦楨/68 一、 道言/68 二、 諸陵之概狀/72 帝陵/75 後陵/83 妃園寢/86 三、 營建年代/87 四、 平面配置之比較/93 陵之總平面/93 殿座平面/102 明代營造史料 單士元/110 天壇/111 明代之天壇/112 明初制度/112 洪武四年改制/115 大祀殿之制/116 北京之壇制/117 嘉靖九年複初制/118 崇雩壇之增設/122 建大享殿/123 名稱之區別/124 淸代之天壇/124 順康雍時代之天壇/125 乾隆以後之天壇/128 光緒朝祈年殿之燒毀及重建/133 明淸之比較/135 明淸壇殿比較表/135 壇殿磚瓦比較表/137 識小錄 陳仲篪/139 門飾之演變/139 圖書介紹/151 遼金時代之建築及佛像/151 六朝佛塔之舍利安置/151 隋仁壽舍利塔式樣/152 亞洲窣堵波之演變—佛敎建築之研究/152 本社紀事/154 第五卷第四期中文目錄 河北省西部古建築調查紀略 劉敦楨/1 紀行/2 定興縣慈雲閣/6 易縣開元寺/9 毘盧殿/10 觀音殿/12 藥師殿/14 其他古物/15 易縣泰寧寺舍利塔/16 易縣雙塔庵東西塔/19 易縣荊軻山聖塔院塔/21 易縣白塔院千佛塔/22 淶水縣大明寺/24 淶水縣水北村唐石塔/27 淶水縣西岡塔/28 涿縣普壽寺/29 涿縣雲居寺塔/31 涿縣智度寺塔/33 安平縣聖姑廟/34 安平縣文廟/37 定縣開元寺塔/39 定縣大道觀正殿/40 定縣天慶觀玉皇殿/43 曲陽縣北嶽廟德寧殿/43 曲陽縣八會寺/46 曲陽縣淸化寺/48 附錄/50 曲陽石刻/50 蠡縣石橋及牆壁防堿設備/52 定縣考棚/53 淸官式石橋做法 王璧文/56 弁言/59 第一章 石作/62 第一節 券橋/62 第二節 平橋/85 第二章 瓦作/95 第一節 券橋/95 第二節 平橋/98 第三章 土作/100 第一節 券橋/100 第二節 平橋/108 第四章 搭材作/110 第一節 券橋/110 第二節 平橋114 附錄/115 橋座做法/116 石橋分法/127 石平橋做法/135 平郊建築雜錄(續) 林徽因 梁思成/137 四、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之鑒別問題/137 識小錄(續) 陳仲篪/153 營造法式所載之門制/153 一、版門/154 圖書介紹/165 漢代壙磚集錄/165 新羅古瓦之研究/165 欒/166 本社紀事/167 (一)調查河南省安陽縣天寧寺/167 (二)調查河北省安平定曲陽等縣古建築/167 (三)中國建築參考圖集/167 (四)古建築調查報告專刋/168 (五)參加修理北平古建築/168 (六)函請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繼續補助本社經費/168 (七)本社經濟狀況報告/170 第六卷第一期中文目錄 曲阜孔廟之建築及其修葺計畫(專刋) 梁思成 緒言/1 上篇 孔廟建築之研究/5 第一章 孔廟建築史略/5 第二章 孔廟建築物之各個研究/14 一、總平面/14 二、廟前諸坊/16 三、聖時門/18 四、仰高門 快覩門/19 五、弘道門及碧水橋/20 六、大中門/21 七、角樓/22 八、同文門/22 九、駐蹕/24 十、 奎文閣並掖門及値房/25 十一、毓粹門 觀德門/35 十二、碑亭/37 十三、大成門/41 十四、杏壇/42 十五、大成殿/44 十六、大成殿寢殿/53 十七、金聲門 玉振門 東西廡 寢殿左右掖門/55 十八、聖跡殿/58 十九、承聖門 啟聖門/59 二十、詩禮堂 禮器庫 魯壁 碑亭/60 二十一、崇聖祠 家廟/63 二十二、金絲堂 樂器庫/65 二十三、啟聖殿 寢殿/67 二十四、神庖 神廚/69 二十五、後土祠 燎所/69 二十六、孔子故宅/70 第三章 曲阜孔廟建築年譜/71 下篇 重修計畫/86 第四章 通常破壞情形──其原因及修補原則/86 一、梁/86 二、柱身傾斜/87 三、桁椽及飛椽之朽壞/89 四、斗栱外傾/89 五、額枋彎下/90 六、承椽枋彎擰/90 七、斗栱毀壞/90 八、角梁毀壞/94 九、磚牆傾斜/94 十、階基或月臺傾斜/95 十一、踏道走動/95 十二、石欄杆走動/95 十三、屋蓋滲漏/95 十四、磚墩門過木彎朽/97 十五、地面磚裂/97 十六、油漆彩畫/97 十七、裝修/98 十八、拉扯/98 第五章 各殿宇修葺概要表/99 一、大成殿/99 二、奎文閣/102 三、欞星門/107 四、聖時門/107 五、仰高門 快覩門/108 六、碧水橋/108 七、弘道門/109 八、弘道門東西掖門/109 九、大中門/110 十、大中門東西掖門/111 十一、東南角樓/111 十二、同文門/112 十三、駐蹕/112 十四、院牆/112 十五、奎文閣東西掖門/112 十六、觀德門 毓粹門/113 十七、碑亭 捌 玖 拾 拾壹/114 十八、碑亭 壹 柒 拾貳 拾叁/115 十九、大成門/116 二十、金聲門(玉振門及寢殿東西掖門同)/117 二十一、東廡/117 二十二、杏壇/118 二十三、寢殿后院門/118 二十四、聖蹪殿/119 二十五、聖跡殿院門/120 二十六、聖跡殿院牆/120 二十七、燎所/120 二十八、啟聖門/121 二十九、啟聖殿東西碑廊/121 三十、金絲堂/122 三十一、樂器庫/122 三十二、啟聖殿前三座門/123 三十三、啟聖殿/123 三十四、啟聖殿寢殿/124 三十五、承聖門/124 三十六、詩禮堂/125 三十七、禮器庫/126 三十八、詩禮堂後影壁(卽魯壁)/127 三十九、孔宅故井/127 四十、井志碑亭/127 四十一、崇聖祠前三座門/128 四十二、崇聖祠/128 四十三、家廟前三座門(與崇聖祠前三座門同)/129 四十四、家廟/129 四十五、孔子故宅門/130 四十六、孔子故宅門贊碑 碑亭/130 四十七、後土祠/131 四十八、神庖北房/131 四十九、神庖東房/132 五十、神庖西房/132 五十一、神庖院門/133 五十二、神廚北房/133 五十三、神廚東房/134 五十四、神廚西房/134 第六章 施工說明書/135 第一節 拆舊/135 第二節 木工/136 第三節 屋頂/141 第四節 磚作/142 第五節 石作/143 第六節 鐵工/144 第七節 油漆/146 第八節 彩畫/148 第九節 鋼骨水泥/149 第七章 孔廟以外工程/150 第一節 顏廟/150 第二節 孔林/152 第三節 其他/153 附錄 一、大成門前碑亭各碑年代及撰書人名表/154 二、明弘治十七年尺與公尺比較表/158 三、曲阜孔子廟林修葺費概算/160 插圖索隱/162 第六卷第二期中文目錄 北平護國寺殘跡 劉敦楨/1 略史/3 現狀/7 千佛殿/11 舍利塔/16 透龍碑/20 明成化年碑/22 垂花門/23 延壽殿菱花槅/24 天王殿雀替/24 清故宮文淵閣實測圖說 劉敦楨 梁思成/32 平面配置/33 外觀/36 結構/40 碑亭/43 結論/44 跋/45 清官式石閘及石涵洞做法 王壁文/49 第一章 總論/51 第一節 石闌/51 甲 石工/54 乙 磚工/56 丙 土工/56 丁 樁工/57 第二節 石涵洞/57 第二章 石閘之比例/58 第一節 一孔石閘/58 第二節 二孔石閘/63 第三節 三孔石閘/66 第三章 石涵洞之比例/70 第一節 一孔石涵洞/70 第二節 二孔石涵洞/71 第三節 三孔石涵洞/72 附表/73 壹 石閘及石涵洞尺度比較表/73 貳 石閘及石涵洞做法料例比較表 三 木樁尺度表 建築設計參考圖集敘 梁思成/73 建築設計參考圖集簡說/80 第一集 台基/80 第二集 石欄杆/88 第三集 店面/98 清皇城宮殿衙署圖年代考 劉敦楨/106 哲匠錄(續) 朱啟鈐 劉敦楨/114 第四 造像/116 識小錄 陳仲篪/158 營造法式所載之門制/158 二、烏頭門/158 圖書介紹/169 六朝陵墓調查報告/169 造像度量經(附續補)/171 印度に於けろ禮拜像の形式研究/172 本社紀事/173 一、調查蘇州古建築/173 二、調查北平喇嘛塔/173 三、測繪故宮外朝東部/173 第六卷第三期中文目錄 汴鄭古建築遊覽紀錄 楊廷寳/1 開封佑國寺塔/1 開封繁塔/6 開封相國寺塔/8 開封龍亭及其它/9 鄭州開元寺塔及經幢/12 鄭州文廟及城隍廟/14 蘇州古建築調查記 劉敦楨/17 紀遊/17 圓妙觀三清殿/21 雙塔寺雙塔及大殿遺跡/36 報恩寺塔/43 虎丘雲嚴寺/47 府文廟/51 瑞光寺塔/56 開元寺無梁殿/57 元大都城坊考 王璧文/69 一、 沿革/69 二、大都平面配置之概狀/72 甲 宮苑廟社/72 乙 坊市/73 丙 平面配置之原則/75 三、都城/77 甲 制度及結構/77 乙 位置/84 四、宮城(蕭牆及宮城外夾垣附)/92 甲 位置/92 乙 制度/95 丙 蕭牆(宮城外周垣)及宮城外夾垣/98 五、坊市/101 宋永思陵平面及石藏子之初步研究 陳仲篪/121 一、楊陵錄概要/122 二、永思陵平面配置之推測/124 甲 北宋陵平面/124 乙 永思陵平面/131 三、皇堂石藏子/135 四、附錄/141 哲匠錄補遺 朱啟鈐 劉敦楨/148 營建類/150 書評 梁思成/183 泉州雙塔/183 石建“亭塔”之結構研究 第一章泉州雙塔/193 英華華英合解建築辭典/186 本社紀事/195 (一)測繪北平淸宮苑/195 (二)調查河南省古建築/195 (三)調查山東省古建築/196 (四)中國建築設計參考圖集第四五六集出版/196 (五)建築大事年表/196 (六)增編元大都宮苑圖考/197 (七)參加修理北平古建築/197 (八)計畫修理趙縣大石橋/197 (九)參加上海市中國建築展覽會/197 (十)修改靑島湛山寺塔圖案/197 (十一)請求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繼續補助本社經費/199 (十二)請求管理中英庚欵董事會繼續補助本社編制圖籍費及調查費/200 第六卷第四期中文目錄 唐宋塔之初步分析 鮑鼎/1 一、前言/1 二、塔之分類/3 三、細部之分析/5 四、結論/24 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記 劉敦楨/30 緒言/32 上篇/33 紀行/33 新鄉縣 關帝廟/41 修武縣 文廟/42 勝果寺塔/43 東大街經幢/44 東板橋村二郎廟正殿/44 漢獻帝禪陵/46 博愛縣 明月山寳光寺/48 民權鎭觀音閣/52 沁陽縣 東魏造像碑/53 天寧寺/55 城隍廟牌樓/58 濟源縣 王屋山陽臺宮/59 王屋山紫微宮/62 濟瀆廟/63 奉仙觀/69 延慶寺舍利塔/71 迎春橋及其它72 汜水縣 等慈寺/73 洛陽縣 白馬寺釋迦舍利塔及其它/74 孟津縣 漢光武帝原陵/77 偃師縣 唐太子宏陵/78 登封縣 漢太室祠石闕及石人/80 漢少室廟石闕/84 漢啟母廟石闕/85 中嶽廟/86 崇福宮/95 嵩嶽寺/96 法王寺/99 會善寺/101 永泰寺/106 少林寺/108 告成鎮周公廟/118 密縣 法海寺塔/128 元大都寺觀廟宇建置沿革表 王璧文/130 明魯般營造正式鈔本校讀記 劉敦楨/162 書評/164 遼金燕京城郭宮苑圖考/164 元大都宮殿圖考/168 本社紀事 (一)調查山西陝西二省古建築/178 (二)調查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古建築/178 (三)測繪北平淸宮苑/179 (四)中國建築設計參考圖集第七八九集出版/179 (五)明代建築大事年表出版/179 (六)刋印江南園林志/180 (七)整理姚氏營造法原/180 (八)重修河北趙縣大石橋/180 (九)修理河北正定龍興寺塑壁/180 (十)協助修理河南登封測景台/181 (十一)古建築展覽/181 (十二)參加修理北平古建築/181 (十三)請求中華敎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繼續補助本社經費/181 第七卷第二期中文目錄 勘誤表 雲南之塔幢 劉敦楨 1 雲南塔幢建築綜說 1 實地調查塔幢紀錄 4 甲 方塔及八角塔 4 乙 金剛寶座式塔 20 丙 喇嘛式塔 20 丁 經幢 22 成都清真寺 劉致平 1 建築說明 1 建築年代 6 推論戰後新中國建築設計—原則 26 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 莫宗江 1 記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建築(續) 梁思成 1 七、文殊殿 1 八、祖師塔(附墓塔) 7 九、無名兩墓塔 9 漢武梁祠建築原形考(王世襄譯) Wilma Fairbank 1 祠堂 3 武氏墓地今況 5 武氏家族 6 武梁祠 7 祠堂的數目問題 8 傳統的分法 9 復原方法 10 武梁祠 12 孝堂山(郭巨?)祠 14 三角形石 16 前祠 17 左祠 21 柱頭和石柱 24 其他在建築上有意義的石塊 24 未經復原工作採用的石塊 25 祠主和年代 27 根據復原工作所得的新見解 29 幹道辛卯墓 劉致平 1 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 林徽因 1 一 美國印第安那魏茵城五十所低租住宅 4 二 英國伯明罕市之住宅調查 20 三 美國伊裏諾州陣列朝陽住宅的設計及實驗(無)

    详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