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标显著性研究
  • 商标显著性研究
商标显著性研究   本书对商标显著性问题进行多维度研究,从法学理论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商标显著性的基本目标、发展形态以及终极意义,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商标法中的具体制度,包括商标确权制度与商标侵权制度,进而结合我国第三次商标法的修改提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作者:张慧春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报社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定 价:¥45.00 优惠价:¥ 31.50
默认:
  • 商品详情
  • 商品评价(0)
  • 版  次:1 内文页码:472 千 字 数 :355000
    印刷时间:2017-01-01 开  本:32 装  帧:平装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字  数:355000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3045773

    作者简介


    张慧春,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2014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知识产权法博士学位。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2015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论文曾获2013~2014年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优秀论文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对商标显著性问题进行多维度研究,从法学理论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商标显著性的基本目标、发展形态以及终极意义,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商标法中的具体制度,包括商标确权制度与商标侵权制度,进而结合我国第三次商标法的修改提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目录


    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总体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商标显著性的法理探究() 第一节商标显著性的本质:商标作为来源识别符号() 一、商标的产生与发展() 二、商标显著性的基本内涵() 三、商标显著性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商标显著性的吸引力:商标影响消费者选择() 一、商标功能的发展() 二、商标与品牌() 三、品牌与品牌理论() 四、品牌理论在商标法中的体现() 五、商标法保护规则的品牌化趋势() 六、品牌理论与商标的显著性() 第三节商标显著性的影响力:商标成为文化符号() 一、商标文化含义的生成() 二、商标的文化价值批判() 三、商标文化理论对商标法的影响() 四、商标文化与商标显著性() 第四节商标显著性的强度:显著性与商标的保护 范围() 目录 一、来源显著性与区分显著性() 二、商标显著性与商标的保护范围() 本章小结() 第二章商标显著性的分类与判定() 第一节商标显著性的分类() 一、商标显著性的四分法() 二、商标显著性分类的不足() 第二节商标显著性分类的缺陷() 一、商标显著性分类的局限性() 二、商标显著性分类的缺陷() 三、商标显著性的分类规则再认识() 第三节商标显著性的判定() 一、商标显著性第二含义的证明() 二、商标显著性证明中的调查问卷设计() 三、商标显著性与品牌意识调查() 本章小结() 第三章商标显著性与商标确权制度() 第一节商标权取得的方式() 一、商标注册取得与商标使用取得() 二、商标注册的要求() 三、商标注册中的商标共有领域问题() 第二节颜色商标显著性的判定() 一、颜色商标的显著性() 二、颜色商标显著性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争议() 三、颜色商标显著性的判定() 第三节声音商标显著性的判定() 一、声音商标的显著性() 二、声音商标的功能性() 三、声音商标显著性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争议() 四、声音商标显著性的判定() 第四节商业外观显著性的判定() 一、商业外观的定义与分类() 二、商业外观的功能性() 三、商业外观的显著性() 四、商业外观显著性的判定规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商标显著性与商标侵权制度() 第一节商标显著性与商标混淆可能侵权() 一、商标混淆可能侵权的原理与规则() 二、商标混淆可能侵权判定规则的形成与发展() 三、商标混淆可能性判定规则的缺陷() 四、商标显著性与商标混淆可能性判定规则的 完善() 第二节商标显著性与商标淡化() 一、商标淡化与商标侵权() 二、驰名商标与商标淡化() 三、驰名商标显著性的要求() 四、商标淡化判定规则的适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商标显著性与我国商标法的完善() 第一节进一步完善商标使用条款() 第二节商标显著性判定规则的完善() 一、第二含义判定规则的完善() 二、颜色商标显著性的判定() 三、声音商标显著性的判定() 四、商业外观显著性的判定() 第三节商标侵权判定规则的完善() 一、我国商标法有关商标混淆可能判定规则的 完善() 二、商标混淆可能判定规则的发展趋势() 三、商标淡化规则的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详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