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联盟的“三大基本问题”研究
  • 专利联盟的“三大基本问题”研究
专利联盟的“三大基本问题”研究   本书围绕“竞争效应”“创新效应”“联盟形成”等专利联盟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切入点构建博弈模型,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议,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专利联盟政策提供参考。本书首先对国内外专利联盟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并分析专利联盟研究现实基础的专利丛林;其次分别从专利联盟的内部规则和外部市场的产品关系两个角度,分析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再次分别从序贯创新和累进创新两个角度,分析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最后探讨影响专利联盟形成的条件和因素,给出联盟形成困境的解决方案。本书的研究将对我国专利联盟实践起到借鉴作用。本书适合知识产权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马大明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报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 价:¥38.00 优惠价:¥ 26.60
默认:
  • 商品详情
  • 商品评价(0)
  • 版  次:1 内文页码:172 千 字 数 :172000
    印刷时间:2016-10-29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字  数:172000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3045360

    作者简介


    马大明,男,1982年生,东北大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先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在《管理科学》、《产业经济评论》、、《科研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竞争效应”“创新效应”“联盟形成”等专利联盟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切入点构建博弈模型,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议,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专利联盟政策提供参考。本书首先对国内外专利联盟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并分析专利联盟研究现实基础的专利丛林;其次分别从专利联盟的内部规则和外部市场的产品关系两个角度,分析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再次分别从序贯创新和累进创新两个角度,分析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最后探讨影响专利联盟形成的条件和因素,给出联盟形成困境的解决方案。本书的研究将对我国专利联盟实践起到借鉴作用。本书适合知识产权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12理论背景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与结构() 132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2章文献综述() 21专利联盟的概念() 22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 221基于互补问题的基础研究() 222聚焦专利市场的扩展研究() 223垂直市场结构下的扩展研究() 224小结() 23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 231序贯模型() 232平行模型() 233实证研究() 234小结() 24专利联盟的形成问题() 241问题根源() 242解决路径() 243与相关研究的结合() 244小结() 25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3章专利丛林的产生及影响() 31专利丛林问题提出() 32专利丛林的产生、发展及表现() 33专利丛林的经济影响() 331对创新研发投资的影响() 332对竞争及社会福利的影响() 34专利丛林的度量() 341片段化指标() 342网络密度() 343三角阻碍() 35本章结论() 第4章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 41有效率的联盟定价权分配() 411模型构建() 412模型均衡() 413福利分析() 42在差异化产品市场上的效应() 421模型构建() 422模型均衡() 423福利分析() 424模型的扩展分析() 43本章结论() 第5章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 51专利联盟的序贯创新效应() 511模型构建() 512模型均衡() 513结果分析() 52专利联盟的累进创新效应() 521专利竞赛模型() 522均衡模式分析() 523联盟规则影响分析() 53本章结论() 第6章专利联盟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61基于进化博弈的专利联盟形成() 611对称专利联盟的形成() 612非对称专利联盟的形成() 62基于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专利联盟形成机制() 621专利联盟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622专利联盟形成机制设计() 63本章结论()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7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详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