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主题•意识——里夏尔主题批评探索
  • 感觉•主题•意识——里夏尔主题批评探索
感觉•主题•意识——里夏尔主题批评探索   本选题研究的主题是法国文学批评家让-皮埃尔·里夏尔的主题批评,主题批评的开创者是加斯东·巴什拉,但是最有影响的主题批评家却是里夏尔,虽然里夏尔并未发表过系统性的文艺理论专著,却以自己的批评实践昭示了他的批评观,表达了他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见解,以及对感觉,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主题批评涉及的“主题”(thème)概念其涵义并非是人们通常赋予该词的意义,罗杰·法约尔(Roger Fayolle)在《批评:方法与历史》中指出“主题”的概念用于文学评论中,指作品中无意识出现的与创作主体“对世界的看法直接有关的事实。”杜博维茨基(S.Doubrovsky)认为主题是一切人类关系的情感色彩,它与存在的基本关系,即每个人看待他与世界、与他人和上帝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有关。从上述学者对“主题”的定义中可见“主题”与情感、世界观有关。里夏尔把“主题”定义为一种“表达内涵意义的个人的形式”,他把“主题”概括为“一项具体的组织原则、一种形式或一个固定的对象,围绕它,可以构成并发展起一个世界”。根据里夏尔的表述,我们不妨把文本看成是由主题编织而成的一个思想意识结构,它集合了文本中包含的一系列主题要素。这个结构不是杂乱无章的,它的构成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个结构有一个核心,即核心主题,一个作品中可以有多个主题,主题与主题通过一种暗含的相似性,或者说通过它们所共有的语义要素联系起来。一个主题可以呈现为不同的主题素(motif),它们围绕着主题形成一个主题星座,一个星座与另一个星座通过主题链接起来构成主题网。这便是里夏尔说的组织原则。这里所说的“主题”,其含义是非明示的,不具有普遍意义。它不是文化共同体中的成员共享的,老生常谈的主题,而是被赋予了个人情感内涵的特殊主题。这样的主题构成的网络反映出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特殊方式。主题批评家往往从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或意象入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相似性,抽象出它们共同包含的核心因子,一部作品中起统摄作用的主题可能只有一个,但是在这个主题之下可以有无数个包含核心主题因子的主题,主题通过一系列包含主题素的物象和意象得以呈现,从而构成一个一个主题因子束,每一个因子束又和别的因子束发生关联,从而构成一个巨大的主题网络。在《司汤达作品中的认识与温情》中,“双重唯一的司汤达”就是里夏尔确定的司汤达意识结构中最核心的主题,它反映出司汤达的创作意识受到“认识”与“温情”这对矛盾的困扰,他既不能一味追求认识使作品失去想象空间和美感,又不能容忍模糊对认识的阻碍,这种矛盾的困扰在作品中表现为各种包含着这个核心主题因子的主题,它们通过各种具体的情节、景物和意象表现出来,“确定”、“限定”、“数学”、“法律”、“赤裸”等都可被看作聚合在一个同位项上的主题,它们都包含了追求明析的认识这一核心主题因子,而“模糊”、“虚伪”“漫画”、“阴暗”“不确定”等都可被看作与“温情”同位的主题项。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掩藏自己的真实感情和内心活动,他喜欢黑暗,总是在关紧房门,夜深人静时拿出藏在褥子下的拿破仑的像来看,类似这样的情节就是具体的主题表现形态。
作者:鲁京明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报社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定 价:¥28.00 优惠价:¥ 19.60
默认:
  • 商品详情
  • 商品评价(0)
  • 版  次:1 内文页码:256 千 字 数 :180000
    印刷时间:2016-05-17 开  本:32开 装  帧:平装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字  数:180000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3041614
    所属分类: > 图书馆 > 人文社科类 > 文史哲

    作者简介


    鲁京明,女,1961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法语专业,同年留校任教,已从事法语教学30年,期间作为访问学者曾先后到法国巴黎八语言科学系、鲁昂大学语言科学系,巴黎八法文学系研修,获得法国DEA文凭,2009年晋升教授,2014年在厦门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学术专长为法国文学与批评、外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学和外语教学研究论文,出版译著4部,有《昆虫记》的第8、第9和第10卷(花城出版社,2001)、《个体在艺术中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内容简介


    本选题研究的主题是法国文学批评家让-皮埃尔·里夏尔的主题批评,主题批评的开创者是加斯东·巴什拉,但是最有影响的主题批评家却是里夏尔,虽然里夏尔并未发表过系统性的文艺理论专著,却以自己的批评实践昭示了他的批评观,表达了他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见解,以及对感觉,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主题批评涉及的“主题”(thème)概念其涵义并非是人们通常赋予该词的意义,罗杰·法约尔(Roger Fayolle)在《批评:方法与历史》中指出“主题”的概念用于文学评论中,指作品中无意识出现的与创作主体“对世界的看法直接有关的事实。”杜博维茨基(S.Doubrovsky)认为主题是一切人类关系的情感色彩,它与存在的基本关系,即每个人看待他与世界、与他人和上帝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有关。从上述学者对“主题”的定义中可见“主题”与情感、世界观有关。里夏尔把“主题”定义为一种“表达内涵意义的个人的形式”,他把“主题”概括为“一项具体的组织原则、一种形式或一个固定的对象,围绕它,可以构成并发展起一个世界”。根据里夏尔的表述,我们不妨把文本看成是由主题编织而成的一个思想意识结构,它集合了文本中包含的一系列主题要素。这个结构不是杂乱无章的,它的构成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个结构有一个核心,即核心主题,一个作品中可以有多个主题,主题与主题通过一种暗含的相似性,或者说通过它们所共有的语义要素联系起来。一个主题可以呈现为不同的主题素(motif),它们围绕着主题形成一个主题星座,一个星座与另一个星座通过主题链接起来构成主题网。这便是里夏尔说的组织原则。这里所说的“主题”,其含义是非明示的,不具有普遍意义。它不是文化共同体中的成员共享的,老生常谈的主题,而是被赋予了个人情感内涵的特殊主题。这样的主题构成的网络反映出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特殊方式。主题批评家往往从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或意象入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相似性,抽象出它们共同包含的核心因子,一部作品中起统摄作用的主题可能只有一个,但是在这个主题之下可以有无数个包含核心主题因子的主题,主题通过一系列包含主题素的物象和意象得以呈现,从而构成一个一个主题因子束,每一个因子束又和别的因子束发生关联,从而构成一个巨大的主题网络。在《司汤达作品中的认识与温情》中,“双重唯一的司汤达”就是里夏尔确定的司汤达意识结构中最核心的主题,它反映出司汤达的创作意识受到“认识”与“温情”这对矛盾的困扰,他既不能一味追求认识使作品失去想象空间和美感,又不能容忍模糊对认识的阻碍,这种矛盾的困扰在作品中表现为各种包含着这个核心主题因子的主题,它们通过各种具体的情节、景物和意象表现出来,“确定”、“限定”、“数学”、“法律”、“赤裸”等都可被看作聚合在一个同位项上的主题,它们都包含了追求明析的认识这一核心主题因子,而“模糊”、“虚伪”“漫画”、“阴暗”“不确定”等都可被看作与“温情”同位的主题项。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掩藏自己的真实感情和内心活动,他喜欢黑暗,总是在关紧房门,夜深人静时拿出藏在褥子下的拿破仑的像来看,类似这样的情节就是具体的主题表现形态。

    目录


    摘 要 导论 第一章 里夏尔对作家作品的整体研究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批评实践) 第一节 对作品中作家深层意识的建构 (对司汤达作品中主题网络的建构) 第二节 对司汤达作品认识与温情这一恒常主题的把握 第三节 从人物的形态创造到深层意识的探索(对福楼拜存在深处之困扰的揭示) 第四节 对诗人深层意识的探索 (对现代诗的批评) 第五节 里夏尔早期批评的特征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60年代里夏尔对主题批评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里夏尔的批评原则 第二节 里夏尔对主题的定义 第三节 主题的物质性 第四节 确定主题的方法 第五节 作品的意义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风景 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70~80年代:从整体阅读到微观阅读 第一节 何谓微观阅读? 第二节 微观阅读的特点 第三节 微观阅读与整体阅读的关系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后的批评 第一节 从物出发 第二节 里夏尔的批评观 第三节 批评家的创作之维 小结 第五章 里夏尔的主题批评与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辨析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中的“主题”(thème)和”母题”(motif)概念 第二节 主题学中“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第三节 主题批评中的主题概念 第四节 主题的表现方式 第六章 主题批评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资源 第一节 哲学基础 第二节 主题批评的方法论资源 小结 第七章 主题批评与结构主义批评的互动 第一节 里夏尔主题批评与结构主义的交集点 第二节 里夏尔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借鉴 第三节 两种批评话语的特征 第四节 对待理论的态度 第八章 主题批评与精神分析的互动 第一节 主题批评与精神分析的结合 第二节 主题批评与精神分析结合的基础 第三节 里夏尔对精神分析的创造性吸纳 第九章 里夏尔式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详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