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催鞭”提服务,“拉弓”促创新

2021/1/27 16:44:34浏览:2034 次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疆,地理上东西经度跨度大,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富庶。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技术创新、借技术发掘优势资源、化资源为特色产业、壮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链条正在这片土地上高频传动着。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区创新势头日益高涨,创新成效逐渐凸显。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服务的鼎力支持。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成绩屡获认可,曾获评“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知识产权教育优秀平台”等称号。

“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公益类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机构。”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负责人韩勇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结合市场各类创新主体实际需求,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搭建,目前已能为创新主体提供涵盖政策咨询、创新创意辅导、知识产权专利化培训、技术转移转化、信息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注入了源源活力。

助成果落地“快马奔驰”

如何实现技术成果的高效优质转移转化,是摆在市场各类创新及服务主体以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下称内蒙古科技厅)的指导下,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相继建成了“内蒙古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下称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专利)交易平台”(下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在与内蒙古科技厅共同调研对接了大量的本省各级规模创新主体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绿色农畜产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以及生态安全等产业领域对于对接技术转移转化的意愿明显、需求迫切。这些产业大多是内蒙古区域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是推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这一结果更让我们意识到了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两个平台搭建初期的信息集成和服务筹备提供了方向。”韩勇表示。 具体来说,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的建设方面,经过深入沟通,平台工作人员发现创新主体在技术成果流转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需求表述不明确、市场需求理解模糊、技术识别不精准、权利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平台针对交易关键环节提供了一系列细化服务。比如,平台技术人员会对上传平台的技术对接项目进行技术识别评估,主要评估技术的成熟度、先进性、实用性、流转情况、知识产权状况等,为平台交易项目把好质量关。平台还提供各类技术交易合同模板,同时会在用户签订合同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法律指引以及在线公证服务。

照顾到技术转移转化更为长线的前置链条,提供覆盖技术孵化、管理、保护、运用和流转全流程的精细化服务,则是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的主攻方向。

内蒙古建能兴辉陶瓷有限公司(下称建能兴辉)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发泡陶瓷、透水砖等为主营业务的建陶企业。据建能兴辉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8年建能兴辉建厂初期,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到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根据企业实际规划,为其提供目标市场技术查新、专利检索、专利挖掘等服务。在平台的指导建议下,建能兴辉瞄准发泡陶瓷生产成本高、耐火性仍需改进的行业“卡脖子”难题进行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生产原料中固废比例达 84%的发泡陶瓷,极大降低了发泡陶瓷生产成本;其还创新性地使用微晶玻璃料复合发泡陶瓷板材 ,有效提升了发泡陶瓷的耐火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平台进一步对其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化培训,从源头上培养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如今,建能兴辉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1件。

内蒙古子文电子有限公司(下称子文电子)同样是平台服务的主要受益人。据子文电子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该企业于2020年承办的“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融媒体平台建设项目中,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协助子文电子办理了5件相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并为其提供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指导和技术交易后补助申报等服务,帮助企业成功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平台工作人员多次进企业宣讲,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一对一”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解读与培训,帮助企业建立起有质有序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技术成果转化体系。

截至2020年底,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总访问量已突破150万次,累计筛选、上传技术成果4000余项,征集技术需求1000余项。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共计促成技术交易项目695项,合同总额达20.03亿元。

韩勇表示,结合内蒙古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需求,在现有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理人、金融等服务单元的建设, 同时加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市场流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促企业创新“鹰击长空”

内蒙古地大物博,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丰富,蒙药、畜牧等区域特色产业颇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发展迅猛。如何针对这些产业领域充分释放知识产权优势、精准服创新主体,也是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

“专利信息的准确利用可以帮助企业追踪目标市场技术发展动向,明晰市场专利布局动态,据此调整研发方向,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韩勇告诉记者,很多企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拍脑袋”决策,这样容易面临知 识产权风险“。技术创新,情报先行”才是正确做法。

为此,内蒙古知识产权中心积极开展特色化、差异化平台建设,开发了一系列特色 、优势产业专题数据库,包括“蒙医药领域专利大数据库” 、“风力发电领域专利大数据库”、“硅产业专利大数据库”、“绿色农产业专利大数据库”等。这些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集成于“全球专利大数据公共信息平台”上,为各方创新主体使用专利信息提供便利。

蒙牛集团是全球专利大数据公共信息平台的“资深”应用者。据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蒙牛集团应用该平台,立足企业研发实际、技术及市场需求,对国内外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技术研发重点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到很多高价值的行业及技术信息,为企业确定下一步研发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2020年,蒙牛集团依托该平台 ,建立了企业内部行业专利数据库,收集到行业内与乳制品生产相关的8.9 万余份专利信息文件供企业科研人员使用,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帮助企业大幅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

不仅如此,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于知识产权信息的集成应用还在不断拓展更加直接、精准的应用方式。

以“蒙医药专利池”建设为例,内蒙古具备发展蒙药产业良好的区位优势,拥有我国最为集中的蒙药生产企业集群,蒙医药生产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均不断提升。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以“蒙中药领域专利大数据库”为基础,启动了蒙中药专利池计划,将蒙医药领域众多专利成果集中起来,在专利权人间形成联盟。联盟成员之间的专利产品可以互相授权使用,也可以集中授权给第三方使用。“蒙医药专利池”将继续对接全国范围内的蒙医药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及民间从业人员,广泛征集蒙医药专利入池,整理、盘活更多高质量蒙医药专利信息,更好服务有需求的创新主体。

“如今,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形式 多样、不同层次的宣传培训,以提高各类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信息应用能力,已成为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标配工作之一。”韩勇表示,接下来中心将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宣传和培训,为科研人员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和分析的基础知识培训及实务指导,在高校内部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教育,帮助企业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同时多渠道、多层次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培养,针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特点,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守创新成果“坚如磐石”

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加大行政执法保护力度,为各类创新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国家知识产权发展大策下的核心项之一。近年来,内蒙古同样在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的衔接,积极推进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这背后也有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协助支持。

2018年,针对与大众密切相关的版权领域,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指导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搭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版权(工作站)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作品登记、交易展示、确权维权等服务,有力保护了区域内的版权创新成果。

2020年4月,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面向更全面的知识产权领域,建成了全国首个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服务平台——“中国·北方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该平台的搭建充分发挥了内蒙古作为全国枢纽型云计算基地和数据中心的资源优势,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架构,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旨在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设立、运用流转、权利救济、纠纷解决、域外保护等环节提供公证服务,强化确权、维权手段,实现对知识产权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保护。目前平台访问量已近20万人次,存储证据文件近300份 ,通过平台公证的文件近1800份。

“打通公证服务、行政管理、司法审判、仲裁、人民调解等环节,是知识产权快保护要求下的重要举措,更有助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韩勇介绍,自2020年以来,内蒙古一直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机制,完善专利民事纠纷、刑事案件诉调对接机制,建立专利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中国·北方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是机制创新的优先落脚点,目前内蒙古法院体系已在同平台沟通引入诉调对接。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推荐新闻

Recommended News